心肺复苏法
发表时间:2007-08-22    
心肺复苏法
郭卜乐

心肺复苏(CPR,9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)
  在本世纪60年代以前,CPR还局限在医院里,但近20年来,尤其是近10年来,心肺复苏已风靡全球,走出了医院,来到了社会,被广大民众所接受。专家们认为,一个城市、地区心肺复苏的普及率越高,往往表明该城市地区的文明程度越高。我国近年来,无论是医疗卫生部门还是社会团体都在积极推行心肺复苏,其结果使不少垂危 、濒死病人的生命被挽救回来。
  当代心肺复苏的创始人,美国匹兹堡大学国际复苏研究中心主任彼得·沙法教授对中国在大力开展心肺复苏普及工作十分赞赏。他与本书主编的多次交谈讨论中一致认为,要提高心跳呼吸聚停抢救的成功率,使那些年富力强,应该继续为社会做出贡献的病人从死亡边缘中挽救回来,最关键的因素是提高广大民众的急救技能,掌握心肺复苏的方法,以在紧急时立即采用。
  二、身体内没有“氧库”
  生理学家早就指出,人体对于氧气的需求是很高的,尤其是娇嫩的脑组织、勤劳的心肌。如果体内血液循环停止,就意味着血液供应中断,而的剩余氧气仅够脑细胞用10秒钟,心脏的剩余氧只够心脏心缩跳动几下。
  心脏的工作维系着生命,为挽救生命,必须恢复业已中断的心跳和呼吸,暂时用人工的力量使心脏挤出血液,维持血液循环;使肺脏一呼一吸,吐放二氧化碳,吸进氧气。这样,含氧的血液在全身循环,灌注着组织细胞。在这个人工维持的心跳呼吸的过程中,也在刺激或称“唤起”心跳呼吸自行恢复功能。
  “唤起”自主心跳和呼吸的可能性是大大地存在着的。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急症,是意外伤害,是倾刻间造成的停顿状态,并非疾病已发展到不可救药,只要抢救方法正确,争分夺秒,挽救生命是可能的。
  三、关键是一个“急”字
  对于心肺复苏的操作方法等内容,我们在以后会陆续介绍,在这里,主要是理解急救中的“急”字。
  前面已讲过身体内没有氧库,脑细胞在常温下如果缺血缺氧4分钟以上,就会受到损伤,超过10分钟,脑细胞损伤十分严重,几乎是“不可逆”即“无法恢复”的。这样,即使侥幸被救活,智力也将受到极大影响,甚至成为没有任何意识的“植物人”。所以国内外专家们几乎众口一词地提示我们:循环停止4分钟内实施正确的CPR效果好;4~6分钟予以CPR者,部分有效;6~10分钟行CPR者,少有复苏者;超过10分钟者,几乎无成功可能。
  由此可见,遇到心跳呼吸停止的病人,在医生到达之前,我们要抓住宝贵时间,立即进行心肺复苏。此时“时间就是生命”表达最为准确。心肺复苏分为心复苏——恢复心跳,肺复苏——恢复呼吸。下面分别给以介绍。
  心脏复苏术即是恢复心跳的方法。用人工的力量来帮助心脏跳动,最终达到自主心跳的目的。心复苏术过去只提到心脏挤压(按摩)的方法。这里要强调的是在挤压前,还应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即胸外叩击。为了说明这一抢救措施,有必要先简单地介绍一下正常的血液循环的知识。
  一、血液循环的概念
  心血管系统是由心脏、动脉、静脉、毛细血管组成。心脏是血液流动的动力泵,动脉将心脏排出的血液送往全身,营养组织细胞。动脉血(除肺动脉外)内血氧含量高,呈鲜红色。动脉又分为大、中、小动脉,管壁由收缩性较强的平滑肌纤维组成,可以协调心脏将血液一浪一浪地输送到毛细血管网。
  静脉收集来自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网的血液,送回心脏,静脉也分为大、中、小静脉。静脉血(除肺静脉外)含二氧化碳较多,呈暗红色。静脉自下而上回流靠静脉瓣和肌肉收缩的作用。
  毛细血管处于动静脉之间,管壁最薄,管径最小,遍布全身,是微循环的主要组成部分,也是物质和气体交换的场所。
  维持全身血液的川流不息的主要动力来自心脏正常的工作。心脏有规律地收缩,在舒张时,血液汇集至心脏;收缩时,血液被挤向动脉全身。因为种种病因引起心脏收缩舒张功能严重紊乱,出现一种称为“心室纤维性颤动”的心律失常时,生命岌岌可危。
  二、心室颤动——心复苏的信号
  正常时心跳节律整齐,强弱一致,均匀地不休止地跳动。心脏一般近似本人拳头大小,一昼夜能排出7吨多重的血液。心脏总共只有200多克,它能做这么大的功,原因之一也应归功于心脏传导系统。
  当心肌和心脏传导系统发生严重病变时,心脏就会发生节律紊乱,心房心室“各自为政”,心肌纤维跳动失去节律。这时的心脏没有收缩舒张功能,出现一种称为心室纤颤(简称室颤)的现象。人在临终前心脏往往处在“室颤”这一阶段,稍一拖延心脏就彻底停止跳动。室颤时在心电图上可以看到弯弯曲曲的图形,临床上只能靠经验来判断。室颤到心跳停止之间非常短暂,胸前叩击就是消除室颤的一种简便方法。
  三、胸外叩击法
  在某些严重伤病和意外发生时,病人呼吸微弱,面色苍白青紫,大叫一声,全身抽动,口吐白沫,神志不清,这就很可能是发生了室颤。一般急性心肌梗塞、药物中毒、触电、淹溺病人可以见到。
  怀疑病人发生室颤时,立即将手握成拳状,在胸骨中下段,距胸壁15~25厘米,较为有力地叩击1~2下。
  相当于100~200焦耳的直流电,有时可以起到除颤的作用,使病人恢复心跳和神志。叩击无效则不再进行,随即进行胸外心脏挤压。
  室颤一般是用除颤器去除,这在装备良好的救护车和医院里是不难做到的,称“非同步电击除颤”。在家庭中,拳头的叩击有时也能发挥奇特的除颤作用。

  心复苏术——胸外心脏挤压
  目前国内对胸外心脏挤压还有“心脏按摩”、“心脏按压”的叫法。我们认为,用胸外心脏挤压或简称心脏挤压最为确切、形象,容易使人理解,而“按摩”手法上与心脏挤压大相径庭。
  任何原因导致的心脏跳动停止,首先要进行的就是心脏挤压术。室颤时最初除颤后随之进行的也是胸外心脏挤压术。这在CPR技术中是关键的一环。
  一、胸外心挤压的意义
  胸外心脏挤压,顾名思义是在胸廓外用人工的力量通过胸壁间接地压迫心脏,从而使心脏被动收缩和舒张,挤压血液到血管维持血液循环。尽管心脏深居胸腔内,但是心包紧靠着胸骨和肋骨后方。如果我们在胸骨肋骨表面施加较大的力量,使胸肋骨下陷3~4厘米,这种外力就能使胸肋骨下方的心脏受到挤压,达到使心脏被动心缩的目的。在挤压心脏时,心脏的血液被挤向大动脉内,然后送到全身;放松挤压时,下陷的胸骨、肋骨又恢复到原来位置,心脏被动舒张,同时胸腔容积增大,胸腔负压增加,吸引静脉血回流到心脏,使心室内流满了血液,然后再挤压,再放松,反复进行,维持血液循环。
  大量的实践经验和研究表明,只要胸外挤压心脏及时,方法正确,同时配合有效的口对口吹气(人工呼吸),胸外心脏挤压效果并不比开胸直接进行心脏挤压的效果差。所以,人人应力争学会这种简单有效的使心脏复跳的救命方法。
  二、病人的体位
  进行胸外心脏挤压的病人应取平卧位。根据当时的情况,不要乱加搬动,可以尽量就近就便。这里,特别要指出的是平卧的具体情况。我们发觉在家庭争救中,常常是“卧不恰当”,如病人平卧在沙发床、弹簧床、棕床上。病人卧在柔软的物体上,直接影响了胸外心脏挤压的效果。因此,必须将病人尽可能在平卧在“硬”物体上,如地板上、木板床上,或背部垫上木板,这样才能使心脏挤压行之有效。
  三、胸外心脏挤压的方法
  救护人站(或跪)在病人一侧,左手放在胸骨中下段,这个部位相当于两乳头连线正中间。有口诀曰“中指对凹膛,当胸一手掌”,即指将手的中指对着病人颈部下方的凹陷处(相当于天突穴位),手放在胸廓的正中处,手掌的根部正好是挤压的部位。另一只手压在左手上以助其加压。双手重叠再凭借救护人体重的力量,有节奏地冲击性地进行挤压HBjj3;(图3)H使胸廓下陷3~5厘米,然后放松,反复进行,每分钟挤压60~80次,坚持挤压到心脏恢复自主跳动。挤压速度可根据情况(小儿、老年人,运用上述速度无效)提高到每分钟100次左右,有时可见效。目前,有一种胸外心脏挤压器又叫心脏泵,逐渐代替了徒手心脏挤压的功能。
  应该注意的是,进行挤压时不是整个手掌施压,而是手掌的掌根部用力,并局限在胸骨下段,不可范围过大,以免压断肋骨,刺伤心肺或扩展到肝脾的破裂损伤。
  当胸外心脏挤压有效时,可摸到脉搏的搏动,尤其是颈动脉搏动,随挤压节律出现。当感觉病人的脉搏已恢复,表明心复苏成功,可停止进行心脏挤压,否则继续进行。
  心脏挤压常与口对口人工呼吸同时进行,每吹一口气,做5次心脏挤压。如一人操作,可先吹两口气,再体积10次心脏挤压。
  对儿童进行心肺复苏时,心脏挤压只用一只手,婴幼儿只用两个手指。用力要轻,深度2.5~3.0厘米即可(婴幼儿15~2.0)。每分钟挤压100次。与人工呼吸同时进行者,每吹2口气,挤压15次,挤压部位在胸骨中段。
  当胸外心脏挤无效还可送医院做开胸心脏挤压术,但在送院途口不得停止胸外心脏挤压。
  
  口对口吹气,就是口对口人工呼吸。当病人呼吸停止,而心跳也随之停止或还有微弱的跳动,用人工的方法帮助病人进行呼吸活动,达到气体交换的目的。口对口人工呼吸常用在溺水、触电、煤气中毒、缢死呼吸停止的现场。等医生到来时,取而代之以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。人工呼吸对挽救以上病人的生命是举足轻重的,否则即使心跳恢复了,呼吸不恢复,心跳也不能持久。所以在心肺复苏过程中,心脏挤压和建立人工呼吸缺一不可。
  一、呼吸的过程
  呼吸过程,我们可从呼吸通路和呼吸内容两个方面来了解。
  呼吸通路确切讲应包括整个呼吸系统。鼻腔(也包括口腔)是呼吸系统的大门,然后是咽喉。咽喉是气管和食管的叉路口,气体和食物在此分道扬镳,各奔前程。再往下是喉,然后是气管、支气管、细支气管。咽喉到气管任何部位的梗阻都可以引起呼吸停止。气管连同它无数细微分支,非常像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,因而在医学上称之为支气管树。但它是一棵根向上、树枝朝下的空心树。左右支气管像这棵树的两个大分枝,经过几级分支到末端为肺泡。
  肺泡,是无数个像葡萄珠一样的空泡,组成了肺脏。肺泡与终末支气管相通,是直接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。充满气体的肺泡使肺脏柔软而有弹性。肺泡与肺泡之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,肺泡的壁与毛细血管壁紧密相接,壁上有微小的孔隙使气体交换来去自由。进入肺脏的氧气由肺泡入毛细血管;组织细胞呼出的二氧化碳从毛细血管到达肺泡。呼吸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,即吸入氧气,呼出二氧化碳。肺脏经过“吐故纳新”后,血液携带着新鲜氧气流遍全身,供应细胞的需要,进行极其重要的生命活动。
  二、口对口吹气的方法
  本世纪60年代之前,人工呼吸大多采用间接压迫肺脏的方法,如俯卧压胸人工呼吸法,但效果很差,现已不用。近20年来,国内外大力推广口对口吹气式人工呼吸法。事实证明,这种方法简便易学,效果可靠。具体操作方法如下:
  步骤之一:病人仰卧,头后仰,颈下可垫一软枕或下颌向前上推,也可抬颈压额,这样使咽喉部、气道在一条水平线上,易吹进气去。同时迅速清除病人口鼻内的污泥、土块、痰、涕、呕吐物,使呼吸道通畅。必要时用嘴对嘴吸出阻塞的痰和异物。解开病人的领带、衣扣,包括女性的胸罩,充分暴露胸部。
  步骤之二:救护人员深吸一口气,捏住病人鼻孔,嘴对嘴将气吹入,然后观察病人胸廓的起伏,每分钟吹气12~16次。如果口腔有严重外伤或牙关紧闭,可对鼻孔吹气即口对鼻人工呼吸。救护者吹气力量的大小依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。一般以吹气后胸廓略有起伏为宜。
  怀疑有传染病的人可在唇间覆盖一块干净纱布。口对口吹气应连续进行,直至病人恢复自主呼吸或确诊已死亡者方可停止。
  有条件者实行面罩人工呼吸法及气管插管加压人工呼吸法,因为这是最有效的人工呼吸法,一般由医务人员实施。
  三、心脏挤压与人工呼吸协调进行
  心肺复苏术包括心脏挤压和人工呼吸两方面,缺一不可。人工呼吸吸入的氧气要通过心脏挤压形成的血液循环流经全身各处。含氧较多的血滋润着心肌和脑组织,减轻或消除心跳呼吸停止对心脑的损害,进而使其复苏。
  在现场,如为两人进行抢救,则一人负责心脏复苏,一人负责肺复苏。具体步骤为一人做5~10次心脏挤压(60~80次/分钟频率),另一人吹一口气(12~16次/分钟频率),同时或交替进行。但要注意正吹气时避免做心脏挤压的压下动作,以免影响胸廓的起伏。
  如现场只有一人救护,也可以按两人步骤进行,吹一口气,做5~10次心脏挤压,交替进行,效果也很好,只是单人操作容易疲劳。
  现在也有一些书籍中提到心肺复苏只有一人操作时,可做两次口对口吹气,然后做15次心脏挤压。实践和研究表明两种方法是同样有效的。
  无论是什么情况,如果单一采用挤压或吹气,对于心跳呼吸骤停病人是无效的。这里要强调的是:心脏挤压与口对口吹气必须同时协调进行。
  
  心肺脑复苏概述
  
  1、 定义:
  心肺复苏术:指当任何原因所引起的呼吸和循环功能衰竭时,在体外所实施的基本急救操作和措施,其目的在于保护脑和心脏等重要器官,并尽快恢复自主呼吸和循环功能。
  2、 分期(分三期):
  ⑴、基本生命支持;
  ⑵、进一步生命支持;
  ⑶、长期生命支持。
  现主要以基本生命为题进行如下讨论:
  基本生命支持
  基本生命支持:即不以特殊器材和药物的徒手操作(不仅医务人员、还包括普通公民都应掌握),此类操作提高了现场及院前抢救水平,使急救死亡率明显下降,包括:⑴气道畅通;⑵口对口呼吸;⑶胸外心脏按压。
  一、 气道畅通:
  确保呼吸畅通是心肺复苏的关键,是保证其它操作的基础,通常意识丧失的病人颈部、下颌及舌肌无力,使舌根和会厌塌向舌后壁,产生“阀门效应”阻塞呼吸道,而头后仰下颌上提可以使舌根离开咽后壁,气道可以畅通。
  本操作适用于:⑴意识障碍病人;⑵呼吸停止病人;⑶虽有呼吸但呼吸不畅者。
  其具体操作如下:
  1、判断有无外伤和昏迷,并离开危险场所(颈椎伤病人上颈托);
  2、呼救;
  3、放置心肺复苏体位,病人仰卧,背靠硬地板或硬板,双臂在身体两侧,头低脚高。
  4、开放气道应先去除气道内异物。
  5、开放气道的手法操作:
  ①.头后抑下颌上提法(无颈伤)
  ②.双手抬颌法(有颈伤)
  二、 呼吸
  1、判断有无呼吸:
  开放气道后→听有无呼吸音,有无气流感,胸部及上腹有无呼吸活动,3-5秒完成。
  ⑴、口对口呼吸:具体操作,呼吸道畅通→术者一手将病人的下颌向上、后方钩起,使其头部向后仰,另一手压迫于病人前额使其保持后仰位置,同时以拇指和示指将病人的鼻孔捏住,后深吸一口气,对准病人口部用力吹入,开始先迅速连次3-4次,然后以5秒一次频率进行。
  ⑵、口对鼻人工呼吸,适于牙关间紧或口颈外伤者。
  ⑶、口对鼻人工呼吸,适于婴幼儿;
  ⑷、口对气管切开人工呼吸。
  ※预防胃扩张:确保呼吸道畅通,吹气均匀,量因患者而异
  胃扩张的处理:立即使病人侧卧,压迫上腹,使由气体和内容排出,再行人工呼吸。
  三、 循环:
  1、判断有无脉搏,颈A、股A有无搏动。
  心跳呼吸停止:神志消失,无目主呼吸及大动脉搏动。
  2、胸外心脏按压:
  ⑴、意义:心跳停止可以使脑细胞的灌流及供氧停止,大脑缺氧5分钟即可产生不可逆损害,而初期心脏按压能建立有效人工循环,对病人预后产生很大影响,正常操作时动脉压达80—100mg,足以防止脑细胞不可逆损伤。
  ⑵、具体操作:A体位:平卧,背颈垫硬板;B挤压点:术者在病人的一侧站季肋摸到剑突,选择剑突以上4.5m部位,即胸骨下半部为挤压点;C姿势:一手掌根部置于胸骨挤压点上,另一手掌置于前者上,手指同上跷起,两臂伸直,直线向胸骨下部加压;D下压程度:伸胸骨下陷4—5cm,下压后即放开,使其目行恢复原位;E频率:(a)一人操作:80—100次/分,挤压于人工呼吸比15:2;(b)二人操作:80—100次/分,挤压于人口呼吸分开进行。
  基本上挤压频率为80—100次/分,儿童越小频率应越快,挤压幅度应越小。
  ⑶、并发症:
  ①肋骨;胸骨骨折,肋软骨脱离,造成不稳定胸壁;
  ②肺损伤和出血、气胸、皮下气肿;
  ③由脏损伤;
  ④心血管损伤;
  ⑤栓塞;
  ⑥胃内容物返流。
  ※以上并发症在常规心肺复苏时仍可见到,但应尽量避免。
  ※ 心肺复苏的效果
  从五方面判断:瞳孔、面色、神志呼吸和脉搏。
  若瞳孔缩小有对光反应,面色转红、神志渐清、有脉搏、有主呼吸,说明心肺复苏有效。
  ※医生判断病人死亡,终止复苏的条件是:
  ⑴、脑死亡:QCS3分,无自主呼吸、瞳孔散大固定、脑干反射消失、脑电图平波;
  ⑵、无心跳及脉搏;
  ⑶、已作有效心肺复苏30分钟。
  ※心肺复苏的体位:心肺复苏时仰卧位,其它时候采用昏迷体位。
  
  创伤的现场急救
  1、治疗创伤的目的:修复损伤的组织器官和恢复生理功能。
  2、创伤抢救的首要原则是:抢救生命。
  3、 现场处理步骤:
  ⑴、气道:头部侧向或抬起病人的下颌,头后仰、口咽吸引、口咽管通气;
  ⑵、呼吸:口对口呼吸、面罩呼吸、手法加压吸氧;
  ⑶、循环:①制止外出血,指高下肢,使用抗休克裤;
   ②胸外心脏按压;
   ③静脉利多卡因/肾上脉素
  ⑷、颅脑伤:口咽通气管、给氧;
  ⑸、颈椎伤:颈部夹板或颈托固定;
  ⑹、胸部伤:开放性气胸闭塞伤口;
   张力性气胸穿刺排气;
   连枷型肋骨骨折胸壁固定。
  ⑺、腹部伤:内脏脱出伤口覆盖包扎。
  ⑻、骨折: 外固定。

心肺复苏法的训练多采用心肺复苏模拟人,心肺复苏模型等,我公司专业生产各种心肺复苏模拟人,心肺复苏模型。心肺复苏模拟人心肺复苏模型


信息来源:中国心理热线

--发表评论--

相关信息: